2024年,吴江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法治建设正确方向
(一)学深悟透强化思想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编制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刊,“关键少数”带头学法考法、专题述法、旁听庭审,亲自抓示范创建、问题督办,持续把学悟笃行引向深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创新开展区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精心打造“服务发展保障善治”法治能力提升主体班。统筹运用“四新”讲座、“5+X”教育等载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训体系,系统提升法治工作队伍能力水平。围绕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治问题、法治赋能新质生产力等课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12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研究成果。深化法学会建设,建成2个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站和5个基层法律服务点并正式投入运行,政府决策信息渠道持续拓宽。
(二)统筹协调推进依法行政。将落实“法治建设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抓项目、强治理”的重要举措,按照“5+5”工作体系部署,开展法治政府建设月度分析、动态督导,并通过常委会会议、调研督查等形式向区委报告。科学制定年度全面依法治区和法治政府工作要点,系统谋划14个重点领域63项具体任务,确保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突出、推进有序。高规格召开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全力营造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共建格局。对照中期评估结果,逐一梳理“一规划两方案”296项任务清单完成情况,明确短板弱项时序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同步推进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攻坚,分解落实105项改革举措,为“十四五”时期法治吴江建设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三)压实责任夯实工作基础。将落实年度报告制度作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区政府官网“法治政府建设专栏”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项目组评估肯定。坚持述法工作问题导向,精准对接领导干部履职实际,规范述法报告体例,召开现场专题述法会议,3家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同题共答”,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将法治督察纳入区委督查检查考核计划,法治建设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实现减负赋能双轮驱动,切实构建“述考督”全链条贯通责任闭环,“综合查一次”、司法协理员等制度改革措施在督察推动下全面落实。注重发挥法治观察员、督察专家库作用,精准挖掘基层法治堵点难点,年内收集建议16条,帮助解决问题事项7件。
二、深化改革创新,构建更优公共服务体系
(一)优化政务服务效能。梳理发布621项“免证办”事项清单,年办件量超2900件,事项网办率达98.7%。优化升级“一网通办”体系,“跨域通办·云综窗”连接6省16个地区,实现443个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推进“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综窗镇村两级全覆盖,年内高效办件超1万件。建设跨部门业务协同、线上与线下融合、服务与监督并举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按月推出助企服务清单,全区8个区镇17个企业服务中心挂牌运行,实现政策精准直达、服务便利获取、诉求高效办理。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赋能,“智能办”应用场景加速覆盖,联合青浦、嘉善开展示范区公共数据“无差别”共享合作,完善线上沟通渠道,常态化推动示范区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
(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示范区2批18项改革授权事项落地落实,在全省率先开展长三角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进“拿地即开工”模式常态化运行,“智慧商事登记帮办导办”平台上线418项高频服务场景,持续补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建成全市首个“行政+司法”商业秘密保护体检服务站,组建商业秘密保护服务联盟,推进知识产权“一件事”公证集成服务,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执法司法保护。企检服务中心系统性推进企业风险防控建设,年内走访778家商会企业,减少企业直接经济损失2534万元。立足免罚轻罚、告知承诺清单,全年办理免罚轻罚案件3242件,为企业减轻负担6876万元,持续释放包容审慎监管效能。3家大型企业公司律师事务部设立运行,民营经济法律保护关口进一步前移。
(三)提升涉外法治水平。区律协新设涉外与海商海事专委,与香港胡百全律所等大湾区机构签约合作,打造升级驻南非法律服务站点,2期专题讲座累计吸引机关业务骨干、企业代表等200余人次参加,3名律师入选苏州市涉外领域律师人才库,辐射效用持续放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新设涉外咨询窗口,运行2月接待710人次。建立远程一站式涉外公证服务机制,对出国务工、留学等事宜进行线上全流程指导、全环节帮办,近三年已累计为172家民营企业办证1335件。建强市场主体多元沟通机制,搭建对外经贸大学专家学者实地调研平台,组织服务团进涉外企业,全方位收集企业需求,4起案例入选苏州市十大典型案例,涉外法律服务经验不断集成。
三、严格法定程序,提升制度决策科学水平
(一)加强基层行政行为法制审核。以“强基提能惠民”三年行动为抓手,推动司法所长列席镇(街道)党政会议全面覆盖、出声见效,年内列席146次、提出合法性意见建议240条。实施提升基层行政行为合法性专项行动,司法所平均“持证”人数达1.2人,分类编发流程指引,面向140余名法制基层业务骨干开展上门培训,推动区镇两级法制审核机制有效落地。2024年累计审核基层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及行政机关合同等220件,对基层自治组织的相关规程、村规民约、复杂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协议等进行合法性指导240件次,有效提升区镇(街道)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全力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二)扎实提升政策文件执行效能。系统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要求,年初征集区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项目,做好文件起草、评估论证、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等工作。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衔接机制,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政策文件的清理工作,系统排查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180件,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努力营造清朗政策环境。出台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后评估工作计划,《关于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等5件列入制定计划,3件规范性文件纳入实施后评估范围。
(三)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细化行政决策目录管理,持续推广使用决策文书范本,推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扩容增量,实现决策过程全公开、过错责任可追溯。强化重点民生实事方案、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措施合法性审核,区政府法律顾问全程参与26件涉法事项,提供意见建议45条,“外脑”在依法决策中的参谋作用有效发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跟踪反馈机制。持续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办法,加强决策实施情况的跟踪反馈,实现决策事项的闭环管理。
四、高效协同联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创新行政执法理念。深入开展行政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面向2585名执法人员、237名新申领证件人员开展12期轮训,组织案卷制作、情景模拟、无人机应用技能竞赛,提高执法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发布首批25项联合检查场景清单,对1775家企业商户开展联合执法检查,降低上门频次673次,实现助企不扰企。推进江陵街道权责事项清单改革试点,以“发生频率高”“与群众生活密切”“易发现易处置”“执法力量相适宜”为赋权原则,评估回收相对集中处罚权298项,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二)强化执法行为监管。切实抓好行政执法监督协调职能履行,聚焦六类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实施专项整治,区镇联动开展执法监督32次,评查重点领域行政执法案卷105卷。创新建立“当场点评+通报整改+规范指引”监督闭环机制,面向同里镇文旅行业行政检查规范化情况开展蹲点调研,累计回收问卷171份,全面听取企业群众诉求建议。深化示范区行政执法协同实践,聚焦农业农村、医疗保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3个执法领域,依托示范区执法跨域协作应用系统开展重点行政执法领域案卷交叉互评,以点带面进一步规范区域执法行为。
(三)提升复议诉讼质效。召开“两降一升”推进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学习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切实压降行政复议纠错率、诉讼败诉率,制度化提升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领导干部旁听庭审活动联动“法官会客厅”,切实延伸审判服务职能,推动府院联动、前置会商、领导包案化解等机制良性运转。区纪委监委、司法局联合开展案件过错责任评价。依托协同化解工作站和府院联动机制,分层分类指导开展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和化解,71起行政争议前端化解,37件以调撤结案。年内办结复议案件147件,直接纠错率2.7%,实质性化解率达31.1%,败诉纠错成效初显。
五、精准赋能施策,夯实社会治理法治根基
(一)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深耕“普法三宝”品牌影响力,海选招募12名普法志愿演员,以贴合热点、群众参演有效提升学法热度,累计发布原创短视频140余条,全网点击量达1500万次,相关经验在示范区法治文化交流会上推广交流。印发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方案,在全区选树60个观察点,分群体实施4大专项行动,精选发布美美江村等5条法治素养提升实践路线,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民法典宣传月等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区镇村“1+11+307”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域布点,“307名村居法律顾问+1903名法律明白人”结对服务,在村居一线累计提供5898次非诉法律服务,1076场法治讲座惠及2.2万人次,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得到及时精准响应。
(二)强化民生领域护航。将年度“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作为法治建设样板工程,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协同,围绕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群众安全等重点,利用宣传走访、站点建设等手段,征集、梳理15个实事惠民项目,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2个项目入选苏州市年度典型。探索小区治理路径。专题调研“物业类”小案治理,注重法治导向,发布物业管理类纠纷十大典型案例,探索“党建+法治”化解物业难题新模式。有效调动司法所、物管办和公证处、律协资源,在松陵街道试点建立城区物业高效解纷工作站点,推动小区法治化水平整体提升。
(三)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新业态人民调解组织覆盖,注重培育“一镇一品牌”联盟矩阵,加强矛盾纠纷每周排查和每月分析研判,强化预付卡消费、小区物业、劳动权益纠纷等涉众型风险化解。三级调解组织全年联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5964次,有效预防199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25413件,调处成功率达99.3%,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持续筑牢。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援法议事”机制向企业和产业园重点覆盖,持续孵化重点企业调解委员会、商会调解委员会、商事调解工作室等矛盾化解平台。扎实推进信访法治化,全区信访人数持续保持低位。建强“三官两师一员”工作队伍,组织会商会办、实地督导140余次,信访积案攻坚化解率达63%。
近年来,我区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但与中央决策部署、与上级工作要求、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相对照,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压降行政诉讼发案量和败诉率、培育基层法治人才、提升基层行政执法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还需要持续发力。2025年,我们将以法治吴江建设“一规划两方案”攻坚落实和评估验收为契机,在优化运行行政争议调处平台联动机制、动态建立各类法治人才库、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抓好深化法治领域改革重点任务落实,为全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中当好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
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