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冠疫情等多重超预期挑战,抓住用好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战略机遇,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有序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实施,坚定走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最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吴江。根据相关法律及中央、省、市要求,我区组织对《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工作。经调研、分析、评估,并充分听取和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重点围绕《规划纲要》明确的目标任务实施情况,开展科学评估,研究提出强化实施《规划纲要》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实施情况
(一)完成情况
《规划纲要》指标体系分高质量经济、高品质生活、高颜值城市、高效能治理4类,共38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从中期评估结果看,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从指标单项看:20项达到序时进度;6项基本达到序时进度;7项未达序时进度;5项因上级调整统计指标,缺乏统计数据,不再统计。从指标类别看:达到或基本达到序时进度占比最高的是高颜值城市(88.9%),其次为高效能治理(66.7%),占比较低的是高品质生活(60%)和高质量经济(60%)。
1.高质量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共10项)
4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
2项指标基本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
4项指标未达序时进度,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高品质生活指标完成情况(共10项)
3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率。
3项指标基本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率(沪浙两地)、人均预期寿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2项指标未达序时进度,分别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项指标不再统计,分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
3.高颜值城市指标完成情况(共9项)
7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国控水质断面优于Ⅲ类(含Ⅲ类)比例、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耕地保有量、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项指标基本达到序时进度,是林木覆盖率。
1项指标未达序时进度,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4.高效能治理指标完成情况(共9项)
6项指标达到序时进度,分别是:法治建设满意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群众安全感、示范区政务服务一体机事项互联互通数占比、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亿元 GDP 人员死亡率。
3项指标不再统计,分别是:5G 网络用户普及率、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常住人口比重。
(二)预计情况
结合38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变动趋势,预计“十四五”末,20项指标(中期评估达到序时进度)可以完成规划目标(占比52.6%);13项指标(中期评估基本达到或者未达序时进度)经过“十四五”后半程的努力推进,可以达到或接近规划目标(占比34.2%);5项指标不再评估(占比13.2%)。
二、《规划纲要》重点任务落实情况
2021年以来,吴江在全国各大百强区榜单稳居第一方阵,在赛迪全国百强区榜单中自第10位提升至第8位,在赛迪创新百强区中位列第12位,在综合实力百强区中位列第8位,在投资潜力百强区中自第6位提升至第5位,在工业百强区中自第15位提升至第10位,在社会治理百强区中自第11位提升至第7位。入选中宣部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县域发展典型代表。斩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等重大荣誉。
(一)践行国家战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1.率先推进沪苏同城化。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获国家发改委“成绩斐然、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高度肯定。全面对接示范区“1+1+N”规划体系,《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并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空间规划。《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公示。2021年以来,创新落实418项示范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和102项先行启动区重点任务,成功争取长三角一体化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8个共计4.76亿元。
2.全力建设先行启动区。打造高品质“生态绿心”,春晓·水杉居获国际建筑界“双料”大奖,鼋荡生态绿道获评全省最美步道。合力共建“最江南”水乡客厅,《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正式获批,桑基鱼塘展示园、蓝环工程吴江段建设有序推进,G318方厅水院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方厅水院江苏馆完成方案审查。联合打造高水平“创新绿核”,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揭牌,英诺赛科、科大亨芯等高显示度项目稳步推进。
3.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营商环境、智改数转、乡村振兴等8项工作获省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彰。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首条贯通的示范区省际通道、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首张冠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营业执照、首张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首笔“长三角绿色生态贷”、首笔异地公积金贷款“带押过户”登记业务、首个水质保险项目纷纷在吴江落地。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全域贯通。“跨界联合河长制”“工业生态数字管理”“生态与发展双优势转化”“党建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等4项工作入选全国改革典型案例。入选示范区制度创新案例、项目建设案例数量居三地首位。
4.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融入苏州市“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推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实施太湖新城“1+6”一揽子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花港湾科创商务区、苏州湾科技城、运河科创学镇三个核心区域建设。“太湖新城百大建设项目”涉及吴江36个项目,完成投资58.58亿元。全力推进环长漾片区43个重点项目和环澄湖片区18个重点项目建设。
(二)聚焦创新发展,建设示范引领“苏州制造”品牌的先行区
1.发展四大“强”制造集群
电子信息。2021、2022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79.52亿元、1112.48亿元。高创电子等4家企业入选2022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百强。推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长三角科大亨芯研究院、深圳核加微电子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英诺赛科氮化镓项目获国家发改委“卡脖子”攻关重大专项支持,产能达7000片/月。
光电通信。2021、2022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65.6亿元、374.29亿元。推动5G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和场景应用,实现5G网络全区全覆盖,吴江开发区获评全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特种电缆产业知识产权与标准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永鼎智慧科技产业园、亨通光电智慧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智能装备。2021、2022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214.37亿元、1112.34亿元。2021年以来,18家装备制造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个产品通过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认定。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博众精工获评工信部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城工业智能制造星舰超级工厂、迈为光伏设备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高端纺织。2021、2022年分别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062.12亿元、1070.10亿元。高端纺织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完成全区纺织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推进高端纺织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纺织产业特色园区规划修编及建设,实施喷水织造行业减量提升工程,高端纺织能级显著提升。吴江高端纺织专利池正式揭牌。恒力高性能特种工业丝、中南高科盛泽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2.培育五大“新”经济
融合型数字经济。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吴江算力调度中心开工建设,成为“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落地江苏的唯一国家枢纽节点。省部共建工联院江苏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上线,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开工。亨通数科成功创建大市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
前沿型创新经济。2021、2022年分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732.71亿元、2086.19亿元。新材料成为第四个千亿级产业。中国先进材料发展指数(吴江指数)正式发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亨通光电成功揭榜创新联合体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恒力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建成投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迎来首批学子。
功能型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恒力、盛虹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亨通等4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500强”,通鼎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21年以来,新增上市公司11家,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31家;新增市级总部企业5家,累计18家;新获评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家,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2家,分别累计4家、3家(发改委、商务局)。
特色型服务经济。2022年,吴江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74.66亿元,增长3.0%;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57.73亿元,增长6.6%。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5个。2021年以来,新增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1家,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6家,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企业3家,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3家,入选数量居全省区县前列。
生态型湖区经济。高品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东太湖百里风光带,推进环鼋荡、环澄湖、环长漾片区连片组团发展,展现“新鱼米之乡、新江南空间”现代风貌。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望京杭大集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太湖苏州湾度假乐园等3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
3.提升全域创新浓度。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有9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打造“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的创新型企业梯队,累计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32家、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打造高端人才高地,2021年以来获评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19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2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87人,姑苏高技能领军人才6人,区领军人才239人。一体化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建成运营,2021年以来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4亿元。
4.打造高水平开放先行区。提升“引进来”水平,2021年以来,累计新设外资项目230个,合同外资1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商务部口径)12.56亿美元。提升“走出去”水平,2021年以来,新增境外协议投资额6.2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3.35亿美元,企业实际对外投资额3.1亿美元。2022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10.6%。推进开放“再出发”,在2022年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评价中,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均获评先进单位称号。在2021年度国家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吴江开发区位列第29,创历史新高。
5.构筑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消费供给,持续开展“双12苏州购物节——乐购吴江”“五五购物节——乐购吴江”“繁华吴江夜·点亮苏州湾”等品牌消费活动,积极拓展首店首发、直播电商、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2021年以来,成功引入10余家苏州首店、90余家吴江首店,举办各类消费活动近1000场。2022年批零住餐4大行业合计增速达9.8%,列大市第一。依托抖音直播基地、关键电商、吴江丝绸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帮助本土企业开拓电商渠道,进行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发展。
(三)优化公共服务,建设“新鱼米之乡”特质的乐居首选地
1.做优就业乐业首选地。做优做强“创响吴江”全民创业品牌,举办一体化示范区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2021年以来,支持成功自主创业9614人,扶持农民创业2187人,支持大学生创业706人。2022年推出大市首个“就业帮扶码上办”公共就业服务。有力保障劳动者技能提升,2021年以来,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26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578人次。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载体建设,累计获评全国劳动关系和谐示范企业数量大市第一。
2.打造现代化教育名区。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设立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2021年以来新改扩建学校32所,增加学位2.75万个。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对现存各类民办学校“转公一批、关停一批、压缩一批、挖潜一批”,当前全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降至5%以内。强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以来共招聘事业编制教师1173人、备案制教师1000人,引进教育重点紧缺人才36人,培养定向乡村教师74人。示范区教师发展学院挂牌运营。开展新教师职初三年规范化培养,强化工作室梯队建设和名师带动效应。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等各项养老保障待遇,推动个人养老金试点、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试点,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渔民养老保障安置长效机制。推进社保卡示范区“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领域实现“同城待遇”。实施全民参保扩面提质计划,2023上半年全区企业在职职工养老保险月平均缴费人数54.19万人,较2020年净增3.44万人。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实施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特困人员、低保、低保边缘等低收入人口认定和动态监测。
4.推进健康吴江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苏州京东方医院、区中医医院新院区投入运营,建成三大跨区域医联体(上海市中医医院—示范区中医联合体、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肿瘤防治医联体、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医联体)。实现一体化示范区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持续推进疫苗接种科普宣传,顺利通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深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八心八景”示范项目,线上建设“吴江心灵之翼”云平台,线下实现区、镇、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全覆盖。
5.提高养老幼护水平。老有所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通过验收。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进程,全区日间照料中心全部完成社会化运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城乡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实现100%,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率达90%以上。盛泽镇黄家溪村、七都镇庙港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婴幼儿照护普惠服务工程建设完成,11家普惠托育机构全部通过验收,实现各区镇、街道普惠托育机构全覆盖。
6.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苏州湾大剧院、苏州湾博物馆、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正式启用。盛泽文化中心、过云楼艺术馆、研山美术馆、苏州湾文化中心、村上·长漾里5家单位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9家单位入选省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对象。累计实施3批45项示范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清单。一体化示范区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高效的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
1.建设苏州南站科创新城。高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地下空间专项规划已形成中期成果,市政综合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水系调整及水域占补平衡方案已完成编制。苏州南站枢纽配套工程地下工程已完成桩基及土方开挖。沪苏湖铁路相交道路节点改造工程已取得工可初设批复,取得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环评航评洪评批复等。
2.优化调整全区水系结构。开展全域水系结构优化研究,以四大片区及平望镇试点为突破口,打造全域安全生态绿色水网。四大片区及平望镇水系结构优化调整方案已完成编制,吴江开发区、吴江高新区相关规划已批复。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吴淞江工程、太浦河后续工程建设。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基本完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基本完工。
3.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和新型工业设备改造升级企业内网,加快工业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协同建设车联网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和设施共享。2021年以来,累计建成5G基站近4000个,5G应用项目签约超100个。亨通光电5G+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入选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
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沪苏湖铁路江苏段进入架梁建设阶段,通苏嘉甬铁路、苏州南站、盛泽站高铁枢纽、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南站段预埋工程2022年开工建设。苏台高速、605省道快速化改造有序施工,609省道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2023年即将通车。国省道、县道优良路率保持100%,乡村道优良路率92.1%,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中运量公共交通捷运系统T1示范线建成投运。获评全国首批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区。现有公交线路172条,总里程2763公里,清洁能源车占比100%。16条跨省和毗邻公交开通运行,实现所有省际主要通道公交全覆盖。
5.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双碳”战略,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全国试点建设,2021年以来新增并网装机容量234.71兆瓦。盛泽燃机热电联项目建设完成具备点火条件,吴昆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互联互通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全区煤炭消费总量逐年下降,2022年煤炭消费量较2021年减少45万吨,下降14%。
6.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城市、产业双优融合更新,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盛家厍等11个城市更新项目有力推进。岭郅智能制造、恒力特种工业丝等4个更新项目顺利完成。2021年以来,完成63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供水设施改造惠及2.54万户;“三优三保”完成拆旧8184.44亩,复垦6146.66亩,通过区级初验4533.58亩,完成市级验收4220.1亩,取得批文2446.77亩;工业提质增效完成整优提升30770.96亩,涉及企业1892家。
(五)提升治理水平,建设幸福美好的数字城市新标杆
1.推进平安吴江建设。推进“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建成1个区级矛调中心、11个镇(街道)矛调中心、307个村级矛调中心。加快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感知数据解析中心、大数据赋能实战中心建成投用。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2021年以来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6.24万个。持续开展既有建筑排查整治、自建房重大火灾风险综合治理、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等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非法金融活动,2021年以来累计排查涉嫌非法集资风险机构463家。
2.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省级验收顺利完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各镇(街道)全覆盖。实施涉企轻微违法行为“免罚轻罚”,累计减免行政处罚2770件。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2022年文明城市测评成绩位列全省县改区第1,乡风文明测评指数位列县(市、区)第2。2021年以来获评“中国好人”1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名、省道德模范(提名)1名、“苏州时代新人”9名。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近5万场次,“吴江建设县域文化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平台”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3.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2021年、2022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均列大市第3。贯彻落实省、市、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上半年为市场主体落实政策资金40.34亿元,贷款授信222.34亿元,争取上级债券资金23.02亿元。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完善吴江“惠企一键通”平台,累计注册企业366家,发布政策1118条,点击超37万次。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累计完成24个项目。深化“证照分离”“一网通办”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启“政银通办”。实现“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事项线上联合报装。
4.提升城市智慧管理水平。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数字应用”为需求牵引,完善“一网通用”的共性支撑和能力供给,持续提升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数字赋能水平。持续打造一批便民、利民、惠民的数字应用场景,新一代雪亮工程、智慧停车、智慧交通、数字民政、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数字市场监管、应急指挥系统、智慧水务、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数字应用百花齐放。在中国信通院组织开展的2022年大数据“星河”案例遴选中,吴江“政务数据要素标准化管理”项目成功入选数据资产管理优秀案例。
(六)强化传承发展,建设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高一美”提档升级,实现集中连片粮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动态全覆盖、池塘改造全覆盖、高标准蔬菜地全覆盖、苏州市美丽生态牧场创建认定比例100%。吴江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江村”乡村振兴品牌,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家、市级特色精品乡村16家、特色康居乡村523家,特色宜居乡村全覆盖。环鼋荡、环澄湖和环长漾“三大片区”共梳理项目72个,已完成投资12.38亿元。连续三年获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省、市“第一等次”,获评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惠村项目”67个,总投资13.72亿元。2023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48.4元,同比增长6.2%。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吴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列入国家级试点。
2.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吴江运河文化旅游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累计5家。2家博物馆取得省级备案资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出非遗研学专线3条,黎里古镇“江南非遗匠心之旅”获评“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暨2023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在吴江举办。推进古籍保护利用,33部古籍入选全国和全省珍贵古籍名录。启用吴江区智慧数字文保管理系统,建立起510处不可移动文物数字信息库。
3.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2021年以来,培育省级工业旅游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推出“退思邀月”“璀璨盛家厍”等一批夜间演艺和体验项目,同里古镇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长三角龙舟邀请赛、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等品牌体育赛事。江苏省水上运动综合训练基地落户苏州湾,吴江区潜龙渠体育公园获评江苏省示范体育公园。联合青浦、嘉善跨区域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4.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优势。打好“气、水、土”三大攻坚战,让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上半年,空气质量 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8%,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为100%,水质达标率为90.9%。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容项目、建筑再生资源处置项目建成投运,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持续提升。加快生态环境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实施喷水织造、印染行业、涂层行业等专项整治提升行动,2021年以来作出行政处罚577件、处罚金额8477.84万元、查封扣押22件、移送刑事司法37件。
总的来看,“十四五”前半程对外面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对内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殊为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和深切关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要落实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对照《规划纲要》诸项目标任务,吴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关注并系统解决,主要是:从外部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金融市场动荡,贸易壁垒增多,后疫情影响仍不容忽视,国际资本存在外流风险。从内部看,国内宏观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新常态,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变,外需减弱对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带来较大挑战,科技创新能力仍待提升,财政金融风险交织叠加,人口面临新的结构调整。从我区看,部分目标进展相较预期进度存在差距,新旧动能切换步伐有待加快,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压力较大,改革创新氛围不够浓厚,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本质安全水平还需加以提升。
同时,据本次中期评估问卷调查显示,一是从居民反馈看,近70%的居民表示民生领域相较“十三五”末有所改善,但仍有半数以上居民提出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区域教育差异、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增强地铁通达性、改善水和空气质量、增加文体服务供给、强化商品房质量监管、降低抚养和教育成本等诉求。二是从企业反馈看,半数以上企业反映吴江营商环境及自身经营情况相较“十三五”末有所改善,但面临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以及原材料、土地、人力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企业普遍反映转型升级成本高、风险大,增资扩产的信心和意愿不足,提出改善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等诉求。
三、加快实施《规划纲要》的建议措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用足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等重要战略叠加机遇,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奋进姿态,全面落实“十四五”经济社会规划发展目标任务,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吴江新实践。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全力服务“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一是推进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建设。高水平建设运营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积极推动苏大未来校区二期、苏州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建设,深化校地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抓好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恒力、盛虹、亨通等龙头企业引领,强化迈为科技、博众精工等创新企业带动,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承担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制订行业标准。不断壮大专精特新、独角兽、高新技术企业梯队,争取掌握更多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项目建设牵引有效投资,以有效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最优生态。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拿地即开工、包容式执法、廉洁合规建设等举措扩面提质。深入实施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更大力度推进人才攻关联合体、创新联合体创建工作,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优化提升“基金+人才+项目”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上市企业后备梯队,靠前服务指导,建强上市企业“吴江板块”。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建强产业创新集群,全力服务“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筑牢实体经济优势,勇攀民营经济最高峰,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聚焦“强链”推动集群化发展。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持续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新材料千亿级产业,加快推进纺织、电梯等传统产业转型,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迭代更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创新集群。二是聚焦“补链”加快全方位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锚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算力等前沿方向和未来产业加大布局、抢占先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头部企业争创灯塔工厂、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对外输出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制造+研发”“制造+总部”,推动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聚焦“延链”深化高水平开放。引导行业龙头和科技领军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链配套企业协同、科创载体和人才要素共同参与的集群式创新发展格局。积极拓展“一带一路”与RCEP等新兴市场,推动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型机构落户,引导更多本土企业建设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三)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全力服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彰显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一是提升文明城市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把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上,紧盯薄弱环节深化整治提升,不断提升城市精神文明水平和市民文化道德素质。二是彰显江南文化之韵。加强丝绸、运河、古镇、江村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围绕“新产业、新中心、新江南”定位,加快推动太湖新城布产业、聚人气、出形象。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桑基鱼塘、塘浦圩田的农业本底,进一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精心打造环鼋荡、环澄湖、环长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整体塑造“生态绿廊+滨水空间”,带动全域实现城镇与乡村协调、风景与功能共融。四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高水平运营苏州湾文化中心、数字艺术馆、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东太湖度假区创建国家级。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京杭大集”二期、盛泽“丝绸水路”等标志性项目,共建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力服务“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打响“乐居吴江”品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一是打造共同富裕新样板,深挖“江村经济”时代价值,聚焦38项重点指标,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列三年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探索共同富裕的吴江道路。二是推动公共服务优质普惠。深化示范区公共服务跨域共享,用心用情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
让美好生活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三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高效运转三级矛调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区域社会治理能力。四是高水平建设“平安吴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聚焦城镇燃气、危化品、既有建筑、防汛救灾、建筑工地、交通运输等领域,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扛起国家战略光荣使命,坚定走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最前列
牢记“国之大者”,围绕“一田三新”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是不断彰显发展显示度。大力抓好“一厅三片”、苏州南站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描绘好示范区“新三年”崭新图景,不断提升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民生感受度,全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窗口、苏州窗口。二是加速展现未来城市新中心形象。细化落实太湖新城“1+6”行动计划,聚焦总部商务区、花港湾等重点片区,持续导入高能级总部机构、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不断丰富太湖新城产业形态、商贸业态和生活质态,加快展现“世界级创新湖区”的发展图景。三是放大一体化制度创新效应。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加快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集中力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重点改革事项。用好示范区金字招牌,强化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等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大盘子”。四是加快建设长三角枢纽节点城市。推进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全面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推进东太湖隧道、苏州湾隧道、太湖新城智轨、苏同黎快速化改造、浦港路东延等项目,完成江陵路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苏州“大中环”交通圈。
(六)牢记总书记“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嘱托,打造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厚植生态绿色基底,推进美丽吴江建设,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优势。一是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统筹做好太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四篇文章”。坚持水岸同治、流域共治,高水平建设东太湖百里风光带,深入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加强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协同整治。二是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系统推进VOCs综合治理,建立工业企业应急减排清单,开展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推进重点水质断面溯源整治,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危废集中收集和一般工业固废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项目建设,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三是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走好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推进城市和产业双优融合更新。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全域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协同提升,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