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村集体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服务三农、实现村级治理与民生福祉的前提条件,更是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达成的关键。随着工业经济的繁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升,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城乡差距正在得到有效抑制。为了进一步提升吴江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升农村产业能级,放大村级经济社会与民生效应,全面打造“乐居吴江”新局面,现根据《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总论
1.1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冲刺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着力削弱城乡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精神,紧紧围绕吴江“四五六”战略和“乐居吴江”建设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民主化和基层组织管理公开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监管常态化,促进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等制度更加完善,构建适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确保农村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机制,稳步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富民强村实事工程,构建村富民强、生态环保、文化繁荣、和谐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2 基本原则
(1)注重实际、合理规划
充分考虑长三角经济带发展的整体环境与辐射效应,坚持遵循苏南经济发展片区总体规划方案,紧密联系吴江“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实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方针,突出农村发展的特点,把握富民强村工程的关键,切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注重统筹、加强集约
农村经济发展应遵循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理念,打破过去粗放式的陈旧模式,坚持统筹化道路,充分发挥乡镇、区级统筹发展平台的功能与作用,提升村级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3)注重民生、体现惠民
村级集体经济有别于国有、民营经济,本质上是真正的惠民经济,是村民自治的治理体系下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支农惠农理念。
(4)注重长远、突出造血
发展村级经济,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考量长远利益,注重发展项目的造血功能,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提升民生、改善社会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发展长期稳收益经营性项目。
(5)注重创新、实现转型
全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发展主体与载体形式,拓展富村发展“八路径”新内涵,选优配强村级发展带头人,增强创新发展软实力。
1.3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吴江区行政区域,太湖新城(松陵镇)、吴江开发区(同里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平望镇、七都镇、震泽镇、桃源镇8个镇(区)以及镇级统筹发展平台(包括农投公司、物业合作联社),1个区级统筹薄弱村帮扶转化平台(苏州市吴江惠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49个行政村与13个涉农社区。
规划期限:2016-2020年。
具体分为两个区间,2016-2018年为村级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实施区间,2019-2020年为新一轮村级经济发展方案实施区间。
1.4 规划依据: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②《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③《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④《中共吴江区委 吴江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的意见》
第二章“十二五”期间发展情况回顾
2011至2015年,吴江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引领,在城乡一体化中谋划推进村级经济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方针,加大统筹反哺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鼓励、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举措,创新强村思路、拓展富村渠道、完善村级管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1 基本现状
目前,全区共有行政村249个,涉农社区13个,共有村民小组数5601个,农户数165978户,总人口54.49万人,拥有各类型村集体经营性物业面积242.9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147.56万平方米、商业店面房61.09万平方米、仓储用房11.42万平方米、集宿楼22.92万平方米,村级办公用房及公益性用房面积34.47万平方米。截止2015年底,全区村集体资产总额67.3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4.14亿元,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45.37亿元。全区账面净资产超百万的村共有246个,占比达到99.19%,其中净资产超千万的村达到146个,全区村级可支配收入总额10.77亿元,村均达到434万元,有15个村实现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
2.2 主要成效
2.2.1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区紧紧围绕“四五六”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理念提升,创新提出了农村发展的“集富美”三大主题,突出以富为本、集中求富、美中见富的发展方针。2011年制定实施“三年强村计划”(2011-2013)。2014年制定实施村级经济“五年倍增”方案(2014-2018),把握形势、突出重点,层层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确立了统筹化、惠农化、资产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总结推广公司平台、镇建村购、合作联社、跨村联合、局村挂钩、企村合作、富民股份、资本运作的富民强村“八条路径”,坚持反哺让利方针,强化支农惠农力度。
2.2.2发展主体有力转型。以统筹化、规模化发展为重要思路,打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导各区镇发展“村村联合”的集体经济性质新主体,整合零碎分散的村级发展资源与空间,缓解“单打独斗”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村级自主发展的随意性、加强规范性。“十二五”期间,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七都镇、震泽镇、平望镇、桃源镇先后建成6个、全区累计已建成8个镇级统筹村级经济发展平台,包括7家农投公司、1家股份合作联社,四大片区和四个中心镇完成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按照“镇镇建平台、年年有项目”的思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项目让渡,全区8个镇级统筹发展平台共完成项目24个,正在实施项目7个,建成经营性物业面积22.6万平方米。
2.2.3资产体量持续攀升。“十二五”期间,全区积极开展“三年强村计划”,全面推进村集体发展经营性物业项目,不断加大对经营性物业项目的财政奖补力度,五年累计补助经营性物业7560.94万元,持续推动了村级发展物业项目的基层热情,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断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和办公场所的条件。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村级总资产67.39亿元,村均达到2706万元,几乎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平均保持每年12.86%的增长速率;村级净资产从21.7亿元增至45.37亿元,年平均增幅达到15.89%。
2.2.4物业形态创新拓展。“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建成经营性物业面积102.4万平方米,达到年均20万平方米的建设速度,全区累计建成村级集体经营性物业面积242.99万平方米,以标准厂房、店面房、集宿楼、仓储物业这四大类型为主,分别占比55%、14%、5%、6%,传统型物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十二五”期间,我区逐渐注重村级发展业态的拓展和升级,充分挖掘新型物业载体的市场、社会、生态价值,着力打造村级物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太湖新城(松陵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吴江开发区(同里镇)等相继建成8家规模型农贸市场、17个村级污水处理厂、1个工业水厂;七都镇、震泽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等的共计12个村建成大型农民宴会厅满足农村“红白”喜事宴请需求,仅隐读村一家宴会厅一年可创收200多万元;太湖新城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规划建设太湖新城科创园项目,成功引进易可纺、润平电子、鼎安科技、亿友慧云等多家规模企业落户;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创新打造集居融合仓储新概念业态形式,有效提升了资源集约效率。
2.2.5培强扶弱取得突破。坚持全面提升的发展策略,培植典型、亮点,加快薄弱村转型升级。“三年强村计划”执行之初,各区镇按照部署确立经济发展强村,采取“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思路,为冲千万村量身打造发展规划,政策上倾斜、资源上优先、项目上支持,并且在村级经营性物业补助上设立强村补助,凝聚多方合力激发发展热情。至2015年底全区成功打造了15个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强村、18个超七百万元村、32个超五百万元村,对“三年强村计划”期间新增的超千万元村分别奖励发展资金100万元鼓励发展热情。积极开展第六轮(2012-2014)、第七轮(2015-2016)薄弱村帮扶扶持工作,第六轮累计投入扶持资金7208.85万元,资金投入与智力支持并行,造血项目与民生工程并举。 2014年底受帮扶的28个薄弱村稳定性收入均达到村均110万元,较扶持前的59.8万元实现翻番,成功完成脱贫转化。2015年,全面升级扶薄转化能级,制定“七轮七有扶七条”帮扶行动方案,实现支出有补助、项目有倾斜、物业有优惠、贷款有贴息、榜单有激励、结对有升级、减负有清单,建立区级扶薄统筹转化平台——苏州市吴江惠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完成第一笔购买返祖合同,年创造租金收入超过900万元,按股分配帮扶薄弱村加快转化。
2.2.6金融保障逐渐补位。加强政策扶持的同时,强化市场功能,创新金融支农措施保障村级发展。推广农业担保公司“农贷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贷款,引入担保机制,实现村级融资的规范化,2013年达成了我区“第一单”,震泽镇齐心村获得300万元为期一年的流动资金贷款。推广苏州银行富农贷、助农贷、农乐通、村贷通等11个支农惠农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农村融资手段。同年与太平洋保险共同合作开发,在苏州地区首次创新实施对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房屋建筑物)和办公用房进行整体投保的政策性支农保险方案,共涉及资产总额20.32亿元,一年保费近50.8万元,保险费率仅为单独投保的十分之一,并于2014、2015年分别完成续保工作。2015年创新拓展保险标的物,将村集体变压器纳入整体投保体系。在汾湖高新区试点探索税收减免、返还政策,2015年研究出台《关于对村集体纳税实行财政奖励的实施办法》在全区范围内加以推广,有效缓解了村级税费负担,并已经纳入“五年倍增计划”支农政策体系逐步推开。
2.2.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农村财会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村级财务管理的软实力,“十二五”期间,先后于2011、2013、2015年开展三届农村财会人员业务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020人。培训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三农政策、会计法、农村财务审计等多项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采取讲座、观看录像、课件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参训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全区农经条线机构建设专题调研,对村级财会人员与乡镇农经队伍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形成乡镇农经、农村财会人员调研报告,为下一步建立农经队伍保障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3.1宏观环境
“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增速已经连续8年处于下行调整中,经济全局发展逐渐放缓,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回落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整,可以说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位数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时期,宏观经济发展迎来了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既面临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整体经济形势下行势必给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增速压力,但村级集体经济由于其扎根农村土壤、以农村市场为主、全体村民分享的特点,在农村的群众基础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地发展优势。同时,从198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开始,连续5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方面的文件,之后直到2004年又连续10年出台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农村工作的重视,2015年的一号文件更是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奋斗目标,近期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就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绘好了宏伟蓝图,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重点。
3.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浪潮席卷中国,对苏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宏观层面的重点调控与引导,当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为谋划地区发展平衡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颇具战略意义的关键环节,也标志着村级集体经济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代。
3.2.1从闭塞到开放——边界日渐模糊。信息发布的网络化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经济活动超越了村、镇甚至是城市的范围。过去,村集体的经济行为局限在村域范围内或是周边地区,错综复杂的“人情网络”影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积极性,“熟人交易”成为制约村级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同时,交易信息的闭塞带来的是市场竞争的缺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生产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如今,时代变了,村务公开以及基层招投标等环节上的规定与要求,村级各项经营行为都要经过网络化、公开化的公示,无形中打破了原来的市场格局与信息传递,任何人、任何组织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周期内掌握相关信息,并且能够通过合理的竞争程序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中来。从近年来吴江的发展轨迹中,也不难看出这一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村外”企业参与到村级项目建设中,各大银行、各种金融机构也在将资本的“触角”伸向村集体,村级集体经济正日益融入市场经济的版图,参与地区发展的幅度正在不断攀升。
3.2.2从分散到集中——规模不断膨胀。大包干时期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很好的诠释了“苏南模式”的“发家之路”,这也是集体经济对于资源集中利用比较成功的早期模式,在那个时期很好的解决了个体产能低下与生产要素资源丰富之间的不匹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个体及私营业主的产能提升以及对利润的追逐,乡镇企业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新回到了出发点,生产要素和资源再度分散出去。伴随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迅速抢占资源、挤占市场,并且由于全球化市场不断细分、乡镇企业彻底退出“主舞台”,村级集体经济的份量迅速降低、变得微不足道。这一趋势不断凸显并逐渐得到重视,2006年开始,吴江组建第一家镇级统筹发展平台,标志着具有统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型“乡镇企业”重返“舞台”。这一次它的功能将主要解决日益紧张的生产要素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这种普遍性的资源紧缺需要的是宏观调控的引导,无疑这样的统筹发展平台是具备这样的背景与功能。
3.2.3从生产到服务——业态持续升级。早期的农业生产、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包括当下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村级集体经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突出体现,属于一产经营的范畴。而如今,我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创收手段是以厂房、店面房、集宿楼等出租收益为主,规避了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完成了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型,这是一种民主化的“蜕变”。村级集体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要以村民利益为出发点,而群体的经济利益往往是“风险规避型”,并且随着村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这种利益诉求会日益强烈。因此,租赁经营这种长期稳收益是最能契合这一属性的经营行为,多年的发展实践也最终完成了市场筛选过程。今后,控制风险势必也是引导下一步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考量。
3.2.4从竞争到共赢——关系重新塑造。过去,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以生产经营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代表,与国有、民营经济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资源争夺、市场占有、技术革新等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本身集体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没有国有经济雄厚的背景、没有民营经济旺盛的活力,虽然受益具有普适性,但是有地域辖区的限制,各地的收益归各地的村民,最终导致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让路”、被民营经济“排挤”。所以,集体经济的发展,走以前的路子肯定是“此路不通”,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集体经济与国有、民营经济的关系不再是竞争对手,集体经济需要国有经济的帮扶、成为民营经济的助手,这样才能彻底实现三种经济模式的互惠共赢。
3.3 制约因素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体量不断激增、形式不断拓展,与国有、民营经济的交锋日益频繁,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发展的步伐也逐渐受到制约。
3.3.1资源争夺白热化。近年来,随着村级物业经济的大规模扩张,由于受建设规划、土地性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因素的调控,土地资源成为竞相争夺的焦点。不少村都表示村级资金存量是有的,可供选择的项目也存在,反而是承载项目的土地指标严重匮乏,资金资产化进程遭遇阻碍。在与国有、民营经济的土地资源争夺中处于劣势,导致即使获得的土地也是区位不好、潜力不大的低效指标,工业化进程逐渐瓜分土地资源与村级发展需求相互牵制,二者的矛盾逐渐成为目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3.3.2物业载体同质化。村集体发展的物业形式相对单调,基本以标准厂房和店面房为主,全区236.6万平方米的经营性物业中,标准厂房和店面房分别占到55%和14%。物业项目规划建设时受租方市场主导影响较大,往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顾及区域承载力和同质化竞争,导致标准厂房平均年回报率仅在10%上下。店面房和集宿楼的空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政策上对村级发展项目诸多限制,物业载体难以突破现有的发展约束。
3.3.3融资渠道单一化。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平均回报率来讲,村级项目投资的收益吸引力并不大,而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是村民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并不具备法人地位,原则上是无法进行融资贷款的。而村集体在日常运转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项目集中建设、分红需求集中、整治工程实施等事项的影响,产生资金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推进部分优质项目建设时,须给付一定比例的工程款。金融融资渠道不足有时候会让村集体在考虑项目或事项时望而却步。
3.3.4项目审批严苛化。村级经济是集体行动,在土地指标被国有、民营经济大量挤占的情况下,以前项目建设不碰红线即可建设,大部分物业建设都属于事实用地。调查显示我区村级“一村二楼宇”用地规模达1189.67万平方米,办证合规的仅157.21万平方米,占13.21%,从用地环节开始,延伸到规划、环评、消防等各方面问题,最后项目验收很难通过,投入难以迅速转化为收入。
3.3.5管理模式落后化。目前村级集体总资产突破60亿元,体量巨大、分布广泛、种类多元,对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今社保、计生、党员等管理系统已经完成了布局到村的信息网点建设,而村级资金管理还停留在财务软件单机版的落后阶段,资产、资源管理仍然以资产卡片、手工台账为主,数据更新缓慢、档案管理复杂,难以对处置、侵占、平调等非经常性经济行为作出及时反应。
第四章“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集富美、一体化”城乡发展主题,时刻抓牢“富民强村”的基础地位,加大统筹反哺支农惠农强农力度,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鼓励、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举措,创新强村思路、拓展富村渠道、完善村级管理,积极实施村级收入“五年倍增计划”,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4.2主要目标
结合“五年倍增计划”的部署要求,综合考虑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趋势,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统筹集约、高效优化转型升级,实现村级收入结构全面优化,集体资产质量普遍提升,村级发展活力充沛强劲,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进步。到2020年,实现村均可支配收入超600万元的目标,增速保持在8%以上,村级经营性物业累计面积将突破300万平方米,村级集体总资产突破80亿元(包括镇级统筹发展平台的资产)。全区8个镇级统筹发展平台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并开展跨区合作,消灭经济薄弱村,力争村村可支配收入均超过200万元,经济强村超千万力争达到20个以上。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促进村级集体资产投保的常态化。进一步推进农贷通、村贷通等扶农金融产品实现普及化。按照全区“三优三保”总体规划方案全面落实“一村二楼宇”政策,加强项目推进力度,抓好项目跟踪管理。
第五章“十三五”时期的主要发展对策和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各界对村级发展高度关注,宏观形势十分有利,因此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节点,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转型,提升富民强村综合水平。
5.1发挥统筹平台功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加强各镇(区)对统筹平台的重视程度,切实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舍得给资源、愿意给项目、承诺给优质”的支持方针,提前规划年度发展目标任务,排出项目、形成方案,把统筹平台利用起来,发挥规模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功能,优先把高于市场平均收益项目配置给统筹平台,确保各统筹平台每年完成至少1个规模型项目,将统筹平台项目建设面积占比提升到50%。优化财政支持村级经营性物业补助办法,有序提高对镇级统筹平台新增物业的补助力度,全面扩大补助范围与对象,适应农村项目不断创新拓展的新形势,减轻村级发展的压力。全面升级区级扶薄转化平台(即惠村公司)能级,建立健全退出补充、滚动开发、精准扶贫机制,在“十三五”时期全面消除可支配收入20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
5.2提升物业建设层次,实现高效化发展。
加快物业载体的转型升级,把握好物业形态与区域发展需求的结合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开展厂房定制化建设,以资金补助办法鼓励村级物业多层化建设。对土地村有、企业建设的物业加快回购步伐,创新拓展科创园、农贸市场、城市综合体、物流集散中心、田园综合体等新型物业载体,以分享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物流等领域的服务型增长点,鼓励投资建设政府类物业实现长期稳收益,避免村级发展的项目类型扎堆导致的同质化竞争。确保“十三五”期间保持每年10万平方米的经营性物业建设水平,其中力争实现70%的物业收益水平高于同类型的平均市场收益,新增物业载体中传统四大类型占比控制在50%以下,同时把握“区镇合一”和“三个集中”重要机遇,在城镇公寓房、工业集中区以及商贸流通区建设中大力发展村级物业项目,使村级发展“接二连三”置换进城实现异地发展。
5.3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实现集约化发展。
抓好苏州市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契机,加快我区“一村二楼宇”政策的落实。督促各区镇在编制“三优三保”规划时同步实施“一村二楼宇”项目建设工作,以人均3平方米的标准测算各村“一村二楼宇”建设用地需求,在区域规划范围内配置资源、排出项目。加大对各村(社区)零星分散的低效存量建设用地的置换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存量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一村二楼宇”建设,实行专项指标“封闭式”管理。存量建设用地不符合规划的,由各区镇协调组织异地建设,对已形成的事实违规用地加快整改,增强村级用地的规范性。落实专项优惠政策,对利用存量置换用地的土地出让收益由财政全额结算给镇级财政,参照城镇公寓房项目予以减免部分建设收费项目。
5.4创新三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发展。
加快农村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村级资产的保值增值,解决村级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配合苏州市三资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村级财务处理方式摆脱单机版、实现网络化,向前延伸到村级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向后延伸到村级合同收支操作关键点管控,构建资产形成到经营、资金发生到收支的完整环链。力争在2017年前完成全区范围内所有行政村(社区)的财务处理的信息化建设,各区镇将村级财务代理记账中心转变为村集体“三资”监管中心,与全区“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联通,形成区、镇、村三级“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体系,通过“银村”对接实现实时交易到账。依托区级产权交易中心拓展村级产权交易板块,加快村级集体资源、资产交易的信息化改造,畅通网络监管渠道,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和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化。
5.5拓展金融支持手段,实现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工商登记,完善村级合作经济体系,引导村集体依托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主体,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快推广“农贷通”、“村贷通”等金融产品,实现村级融资的规范化与多元化。继续深化执行政策性支农保险,对全区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房屋建筑物)和办公用房进行整体投保,拓展其他集体资产投保类型,减少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集体资产损失,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明确镇级统筹平台的农村集体资产性质,引导各金融机构深化对镇级统筹平台的优惠政策和地区发展支持,促进各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等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创新拓展“金融支村”发展新方案和新办法,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优惠力度、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完善村级项目建设招投标体制机制,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招投标指导价格参考体系,统一定价标准、充分考虑实际、减轻村级负担,形成完整的流程管理制度。
5.6突出人才红利作用,实现智慧化发展。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针,平等对待城投与农投两大发展平台,在资源、项目、人才等要素上做适当倾斜。优化选优配强通道,不拘一格的选拔任用发展能人,积极实施村级发展储备人才计划,预先培养、超前过渡,补充村级发展的新鲜血液,以“智慧引领发展”为宗旨开展能力提升培训,借鉴学习市场评估机制,成立村级发展群众评估组织,提升发展决策与绩效评估的参与度。对发展的排头兵、奉献者给予有效的激励措施,塑造典型、打造亮点,把成绩十分突出的作为经验模板宣传并推广,不能让“干多干少一个样”成为发展的基调,激发发展精英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加强村与村、镇与村、部门与村及企业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帮扶,拓展多元化、多种类的结对形式,凝集社会上精英团体的综合力量,消除村级集体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使村村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村级发展,焕发村级整体发展欣欣向荣的蓬勃生命力,实现多方共赢的美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