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等人口问题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涉及民生,事关全局。“十三五”时期是吴江撤市设区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吴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战略部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路径的关键期。为“十三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编制此规划,作为未来5年吴江区人口发展的行动纲领。
编制依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吴江区委关于制定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
一、 发展态势
1. 人口规模增长趋于平稳
“十二五”期间,吴江区人口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之前的“十一五”期间,吴江常住人口从87万增加到127万,年增长率高达7.1%,成为苏州人口最多的市辖区。从2010年开始,吴江人口增速骤减。在2011-2015年间,常住人口仅增长2万人,达到129万人,年增长率仅为0.3%,其中户籍人口从2010年的80.2万增加到2015年的81.8万,也就是说,在这5年中外来人口净增长仅有4千人。吴江人口的减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幅减少所致,这与苏州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人口变化历程都大致相似。
2.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复苏
2010年,吴江区户籍人口结束了1990年以来的自然负增长,2015年的自然增长率达到1.9‰。对于长期处于超低生育率的中国城市区域来说,尤其是现在中国倡导提高生育率的情况下,吴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有利于实现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主要归因于人口出生率的回升,而同时死亡率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随着外来人口流入的减少,户籍人口自然增长对吴江人口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断增大。
3. 户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年轻
过去10多年,吴江区积聚了大量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口,这些人口扩大了常住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群,改善了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2015年,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的比重为18%。以年轻人口为主体的外来人口使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显著下降到8.2%。而且,也把常住人口15-64岁人口比重提高到82.3%,使劳动力群体的年龄结构非常年轻,15-29岁人口占15-65岁人口的比重达到39.7%。
4. 就业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明显优化
“十二五”期间,吴江经济快速发展,就业规模也基本与经济保持同步持续增长。虽然吴江常住人口尤其是外来人口在2010年后就进入极其缓慢的增长阶段,但是在2010-2013年,就业仍然迅速增长15万人,随后两年出现微弱减少。“十二五”初期,吴江第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分别为7.6%、61.4%和31.9%,到2014年,第一产业下降到4.5%,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有提升,分别达到63.1%和32.5%,显示劳动力就业结构呈明显优化趋势。
5. 教育和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持续改善
“十二五”期间,吴江区政府秉承“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公平,逐步加大公办学校吸纳力度,确保公办学校吸纳比例逐年增长。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机构以及招生数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与此同时,吴江区对医疗卫生体系的资源与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1年的342个增加到2015年的394家,拥有床位数由4714张增至5700张。同期,吴江区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呈现增长趋势,达到苏州全市平均水平。
6. 两孩政策与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
2010年,吴江区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仅有0.76,低于苏州1.0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1.18的水平。2014年以来,受到“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的影响,吴江人口出生数有所上升,户籍人口出生率也达到9.5‰。2015年,吴江常住人口中一胎、二胎合计的计划内生育率达到99.85%。
7. 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吴江区通过放宽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三大并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外来人口的就地城镇化。2014年66.27%的城镇化率低于苏州全市水平(73.5%,2013年)。从城镇化的速度看,近年来均保持了年均1%的增速,与产业结构转变及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协调发展。
二、 “十三五”期间将面临的形势
1. 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人口控制压力较大
虽然吴江区流动人口增长已转呈减少趋势,但由于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以及原先过低生育率积累的生育势能的逐步释放,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仍将带来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根据《苏州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提出人口规模的调控目标,到2020年苏州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400万人口。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划》,根据规划,2020年,苏州常住人口目标为1100万人。按照目前吴江区占全市人口的比例来进行计算,2020年吴江区人口目标需控制在132万,而这一目标仍低于我们按照低方案对吴江区进行的预测136万,吴江面临较大的人口规模控制压力。
2. 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比重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升降明显
“十三五”期间,吴江区人口老龄化水平有所上升,按照预测中方案,到2020年,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升至10.4%。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22%。同时,由于生育率水平的提高,少儿人口(0-14岁)比重也从2014年的9.93%增长到11.4%,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4年的82.3%下降到2020年的78.2%。由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外来人口流入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再加上生育政策调整带来更多的新增儿童,人口抚养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3. 人口增长与公共服务资源供求矛盾突出
“十三五”规划时期,随着未来苏州常住人口的增长及其年龄结构的变化,吴江区初中阶段师资储备相对充裕,但对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其中特别对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根据2014年国家卫计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的标准,吴江区卫生资源还存在较大的缺口。
4.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利于经济转型发展
吴江区规划要建成其核心区和示范区,在科技和管理等方面将对人口发展特别是人才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尤其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将形成大量对高端科技、管理人才的新需求。吴江区人口教育水平总体偏低,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区内大部分主导产业的丝绸纺织和电子信息企业以生产加工为主,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设备密集型产业,对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重视程度不够,主体引进使用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积极性还不高。
5. 人口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人口导入中心城区面临挑战
2012年9月,县级市吴江市正式撤县设区。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吴江要以苏州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部署,以现代化城区的高度定位发展,充分体现现代城区的理念,实现小城市(县级市)向大城市的新区转变。太湖新城是“十三五”期间苏州市培育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带动吴江经济创新转型发展的空间载体。但与此同时,新城的核心区域为原吴江市松陵镇,其在现代城市公共配套能力、自然人文环境营造等体现现代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与现代化城区的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在太湖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工程稳步推进的同时,如何尽快吸引人口在新城集聚,是吴江建设城市新区的重要挑战。
总的说来,“十三五”期间,吴江区人口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要在人口规模的硬约束下,通过人口结构调整、人口素质提高、人口分布优化,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新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导向,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重点,更加注重人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福祉,加快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和人口有序流动战略,适度提高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与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人才聚集、服务均等的人口发展格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在吴江区“创新引领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紧紧围绕苏州全市与本区人口总量的控制目标,本着科学务实的精神,统筹解决人口发展和管理问题。为此,将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处理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促进人口规模、结构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坚持区域公平。缩小城乡与区域差距,实现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坚持均衡发展。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统筹兼顾人口数量、素质、结构、迁移等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互动,促进基本公共资源均等化工作。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深化党委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人口管理工作前移,发挥基层组织工作能动性和灵活性。
3. 发展目标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确保常住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使人口总量保持在既满足吴江区未来发展需求、又与其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合理区间。到2020年,户籍人口达到85万人,常住人口规模力争控制在136万人以内。
人口素质持续提高。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创造人才红利为目标,通过对高文化素质新增劳动力的引进、教育职业培训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挑战,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大力引进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提升就业劳动力的人才比重及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到2020年,吴江区劳动力规模将达到90万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所占比重大致为4%、55%和41%。
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以太湖新城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加强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核心地区的城市化;在重点镇等地区,实施“就地城镇化”。逐步提高全区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全区人口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到2020年,争取建成“中心城—四大区镇—四大特色镇”的城镇空间体系。
民生保障更为完善。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20年,吴江区应增加约300名幼儿园专任教师和950名小学专职教师;在医疗卫生资源方面,需在2014年基础上增加814张床位、288名执业(助理)医师以及1036名注册护士,并把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提高到90%。
四、 主要任务
1. 完善人口调控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促进生育率的稳步回升,抓紧推进相关工作,保障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协调人口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相关经济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有机衔接,逐步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
调整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引导人口有序流动迁移的政策措施,制定促进家庭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的人口配套政策,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体系。建立居住证与户籍准入对接制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实行积分式、梯次化人口落户政策,充分发挥居住证制度在调节人口增长方面的杠杆作用。
2. 保持劳动力规模适度增长,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
吴江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仍需劳动力的适度增长;未来经济的转型发展,亦需要劳动力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要通过实现适度的人口增长,保证适度增长的劳动力供给。发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劳动力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岗位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呈现互动发展;培植服务业聚集区,鼓励服务业创新,不断改善服务业创业环境,推动服务业的创新与发展。
3. 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人才资源建设
在户籍人口缓慢增长和人口规模控制的条件下,吴江所面临的人口增长乏力和老龄化的问题,必须依靠“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来应对。“十三五”期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通过居住证积分吸引海内外中高端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加大吴江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度。加大对人才孵化支持的力度。在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智力资源方面,放宽其落户门槛。同时,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
4. 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优化人口的空间分布
吴江优化人口空间再分布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加大太湖新城的人口集聚,发挥新城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带动吴江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发展模式的转型。通过改革外来人口住房供给制度,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突破口。目前,太湖新城并不是真正存在“人气不足”、需要人口导入的问题。吴江已经集聚了大量外来人口,但是这些人口的流动性很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既无法负担高昂的房价,也无法申请本地的公共住房,在本地无法实现永久居留。因此,可考虑出台鼓励外来人口购房的政策包,增加对外来人口购房的支持力度,充分释放外来人口的消费需求,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 保障措施
1. 加强人口工作组织领导
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推进人口发展问题的综合治理,统筹协调人口战略、规划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流动、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税收、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一协调。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2. 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建设,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协作机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以人口信息库为基础,构建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人口公共服务网络的作用,探索建立社区人口和家庭服务中心,创新基层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市县联动、优势互补。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职业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3. 强化人口信息化管理
建设人口基础信息库,以全员人口信息为基础,构建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规范人口统计口径,普及推广人口计生村级业务平台等信息应用系统。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人口信息沟通机制、动态采集和更新机制,加大人口信息共享力度。
4. 开展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
构建科学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发展状况,及时发布人口总量、结构、分布预测、预警信息。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规划执行情况期中和期末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