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金融业稳健发展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金融部门全力支持支柱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优先扶持低碳和绿色经济;合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改,提高核心竞争力;倾力打造滨湖新城;为更多企业创造条件参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全面提升金融支持经济服务水平。
至2015年末,辖内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1700亿元,年均增加超过100亿元;本外币贷款1500亿元,年均增加120亿元;合计有效信贷总量近2000亿元,新增80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覆盖全乡镇,贷款余额35亿元;增设2-3家新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超过20家;金融规模和机构数量超过武进,追赶萧山;争取实现保费收入3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保险深度、保险密度高于苏州县域平均水平;积极实施吴江市百家企业上市行动计划,有效引导企业实行多渠道上市,力争上市公司超过10家,直接融资规模60亿元,其中:短期融资券新增10亿元;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超过2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超过5亿元;农商行成功上市;证券交易额超2000亿元。
二、具体措施
(一)合力创建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资金洼地”,吸引更多信贷、保险、创投资金流入。
以成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市(县)”为基础,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快金融中心的规划和进程,引导大部分商业银行进驻金融中心,以便减轻企业结算成本;提升银行服务形象;为更多银行入驻吴江提供硬件。
充分利用吴江经济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地理位置,配合政府出台相关引入金融机构特别是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政策,积极争取股份制银行,外资保险、证券、银行到吴江设立分支机构。
及早根据“滨湖新城”规划,优先增设银行服务网点和融资品种。
吸引世界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采用银团贷款和联保等方式进入吴江拓展金融信贷业务、延伸金融服务,特别是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外资银行更多的中长期贷款投入吴江。
金融机构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争取上级部门对吴江的政策优先倾斜,特别是优化信贷结构和险种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包括发展消费信贷,支持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升级等。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三农”银行主力军作用;真正发挥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引导、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最终形成“农户+评价+信贷”的工作机制,帮助农户获得更多信贷支持。
(二)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监管部门继续前瞻性进行窗口指导,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强银行与工商、税务、质监、社保、环保等有关经济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年均增中小企业贷款近100亿元。
引导和规范吴江市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有序发展,加强银保合作,适时进行增资扩股,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培育小额贷款公司翻牌为村镇银行;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业务,促使更多邮储资金回流农村,增强其在涉农金融中的作用。
大力开办融资租赁业务,帮助中小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技改进程。
(三)加强监管,进行行业清理整顿,进一步规范担保、保险、证券体系,确保可持续发展。
完成市金融管理办公室的架构搭建,联合人民银行并牵头银监办、中小企业局、保险证券行业协会,建立跨行业联合协调监管机构。
建立风险有限补偿机制,增设专项资金规模,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对担保公司的外部评级,推进银保双方合作。
(四)规范银行业(小贷公司)自身发展,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内控内管,杜绝内部案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防范经营风险,保障金融业正常运行。正确理解政策意图,合法合法经营;将不良贷款双降作为经营目标;提高中间业务占比,服务向辖外延伸。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完善农村清算网络建设。利用人民银行现有现代化支付体系和银联卡清算网络,大力推进村镇公务用卡持有量,加大全辖银联卡POS刷卡消费优势宣传力度,提供更多便利;全辖银联卡POS刷卡消费年增幅不低于50%,且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上升8个百分点。
(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保险、证券市场运作机制,提升保险、证券服务水平。
不断规范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加快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责任保险、信贷保证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突出重点,改进服务方式、模式和水平,更好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吴江社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