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3日在苏州市吴江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王国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殊为不易、极不平凡。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冲击,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定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深入贯彻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吴江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用好示范区建设和“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战略机遇,砥砺奋进,承压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有力应对疫情冲击,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组织社会面核酸检测超1.83亿人次,开展流调溯源1.78万人次,落实集中隔离闭环管理2.87万人次,成功打赢多轮局部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全力守护近200万市民的健康。防治能力持续增强。加强社会动员、志愿服务等能力建设,5000余名医护人员、1.6万名党员干部、近3000名社区工作者、1万多名社会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全区核酸检测能力从7.5万管/日提升至15.9万管/日。派出6000余人次支持周边地区防疫,支援其他地区隔离房间1500间。松陵健康驿站、盛泽方舱医院启用。积极推行“共享药箱”等暖心举措,全力配置药品、重症救治设备、医疗力量,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生产生活有力保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兑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12.5亿元、减租补助资金1.7亿元,保障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和社会面稳定,生活物资供应基本平稳。与青浦、嘉善共建跨区域联防联控互助协作机制,经验在全省推广。经济运行平稳向好。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亿元,列全市第三;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80亿元,增长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亿元,增长3%,其中工业投资235亿元,增长6.8%。209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2.3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增上市公司4家、过会2家,A股企业再融资规模达227.68亿元、列全市第一。在2022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再进位次、列全国第八。
(二)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质量有效提升。聚焦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加快推进创新发展、产业转型,预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5%、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186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0%,新材料成为全区第四个千亿级产业。企业竞争优势凸显。恒力、盛虹再度上榜“世界500强”,亨通等4家企业上榜“中国500强”,通鼎等6家企业上榜“中国民企500强”。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8家企业列入省新一轮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名单,数量全市第一。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1200家。超2000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公示名单,增速全市第一。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新增5家,总数全省第一。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174项。吴江变压器有限公司获评省长质量奖。创新生态加速构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中试基地投用,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成为全市第2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迈为股份获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11家、列全国区县首位。牵头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绿地复客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体化运作。入选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中国母基金峰会永久会址落户吴江,“苏州湾创投壹号”“东运创投”等基金管理规模超2000亿元。预计新增省级以上人才18位,焜原光电陈意桥团队入选姑苏重大创新团队。每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55人。数字赋能持续加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长三角示范区(吴江)算力调度中心项目落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智能工厂3家、智能车间19家,星级上云企业全省首破千家、达1386家,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城区,入选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
(三)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动力活力更大激发。坚持用好深化改革“关键一招”,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改革探索实现突破。“工业生态‘数字管理’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获评全国唯一中国改革县级特别案例。“商事制度改革”等5项工作获省落实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地方激励表彰。开展“长三角示范区(吴江片区)高质量发展建设用地规模周转池”试点。震泽镇纳入新一轮全省经济发达镇改革培育对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组建区大数据有限公司、粮食购销公司。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发挥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等平台作用,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实现翻番。克服疫情困难,组团包机赴日韩、欧洲等地,争取订单金额超2.7亿元。吴江企业在进博会签约总额较上一年度翻两番。岱高汽车零部件获评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吴江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排名持续攀升。外资外贸保持平稳,实际使用外资5亿美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企业开办半天办结比例达88%,在全省率先构建区镇村三级“刷脸可办”服务体系,全年近1/3的新拿地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新增市场主体2.98万家,累计达26万家。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市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推动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跨域协同深入推进。示范区三周年建设成果获国家发改委“成绩斐然、亮点纷呈、成效显著”的高度肯定。沪苏湖高铁全面进入架梁建设阶段,通苏嘉甬高铁、沪苏嘉城际铁路、苏州南站枢纽及集疏运系统、盛泽站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市域一体化加速推进,东太湖、苏州湾双隧道、苏同黎快速化改造、苏台高速吴江段开工建设,鲈乡路北延建成通车。与吴中、姑苏、南浔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吴江泗阳工业园区获评省级特色园区第一名。城市品质加快提升。云梨路总部经济带、盛家厍、垂虹景区提升项目等11个城市更新项目有力推进。“三治”“三优三保”等行动拆旧超1万亩,盘活存量土地超6700亩。打造8处“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点位,推进5个“美丽街区”建设。完成3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旧供水设施改造惠及3.3万户,改造9家农贸市场。同里古镇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吴江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望京杭大集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盛泽、平望、江陵等6个乡镇(街道)获评省文明乡镇。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超900万元,齐心村获评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共同富裕示范村十佳案例。太湖雪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标杆,作为“新国货丝绸第一股”登陆北交所。扎实推进环长漾、环澄湖、环鼋荡片区连片组团发展,发布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规划,开弦弓村全市唯一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特色精品乡村3个、特色康居乡村69个,新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个。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入选第二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名单。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535亩、抛荒整改1940亩,夏粮生产获全省通报表扬。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不断优化。聚焦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定位,厚植生态优势,加快绿色转型,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整改。办结49件中央环保督察、39件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完成35项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1+1+N”整治提升行动12月启动以来,已减喷3662台、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6家、停产涂层企业28家72条生产线。全年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200余家。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深化“联合河长制”,完成环鼋荡岸线贯通等15个示范区联合治理项目。整治785个长江和太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实施614项治气工程,治理提升489家省重点涉VOCs企业。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9.3%,PM2.5浓度降至28微克/立方米,11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十五年实现太湖“两个确保”。生态保护基础持续夯实。太浦河“沪湖蓝带”一期完成主体建设。完成吴江大道、笠泽路、230省道城区段等绿化提升,太浦河、外苏州河等滨水绿廊加快建设。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基本完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基本完工,城南污水厂开工建设,盛泽南部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建成,运东污水厂投用,1.15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置项目开工。工业污水、医废、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速。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备案数达181个,装机容量191.4兆瓦。新增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各2家,均列全市第一。整优提升近千家低效工业企业、2万亩以上低效用地。实施重点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18个,节能约2.6万吨标煤。中联环苏州创新中心开工建设。开展一体化示范区水资源管理集成创新试点、水资源刚性约束“四定”试点。全区绿色贷款规模达660.26亿元,增长92.14%。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全覆盖。
(六)坚持优先保障民生,百姓福祉全面增进。聚焦“民生七有”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百姓。民生支出20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82%。就业增收保障稳步加强。全区有效用工备案数同比保持增加,国家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总量列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95万元、4.34万元,增长3.6%、5.7%,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发放困难人员救助金、物价上涨动态补贴超1亿元。地方储备粮等物资保供稳定。教育健康事业取得进步。完成新建学校8所、改扩建4所,新增学位7000个,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正式开学,汾湖高级中学晋升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基本建成。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率超96%。与上海市中医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等三甲医院共建医联体,牵头成立示范区糖尿病足专病联盟。实现赴上海就医医保免备案不降比例直接结算。“一老一幼”服务持续优化。在全市首推“一键吴优”智能养老服务项目,为1000户高龄独居老人开展适老化改造。与苏康养集团合作共建江陵康养中心、吴江社会福利中心寄养楼。获评省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成11个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机构,实施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项目。乐居体验更加丰富。苏州湾博物馆展陈开放。天虹购物中心开业,万象汇获评国家级绿色商场。苏州湾滨水慢行步道提档升级,新改建口袋公园35个。成功举办全国帆船锦标赛、中国攀岩联赛总决赛等国家级赛事,江苏省水上运动综合训练基地落户吴江。举办程开甲纪念活动并设立“程开甲奖”。群团、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步。社会工作站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圆满完成省级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目标。
(七)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主动拆弹意识,着力防范各类风险,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地方发展稳定。安全生产常抓不懈。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和“百日攻坚”行动,累计排查企业、重点场所24.6万家次,整治风险隐患1.48万个。深入开展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全面开展违规用气清理行动,大力推进“瓶改电”“瓶改管”和不合格“灶管阀”置换工作。深化既有建筑隐患整治,强化房屋拆改监管,完成D级危房解危128幢,整治隐患房屋94幢。整改各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3766处。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3.8%和80.8%。风险隐患有效化解。全年化解隐性债务110.86亿元,实现债务管理“不倒涨、不返色”。压降融资平台67家。全力维护金融秩序,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55%。坚决扛起“保交楼”责任,“一楼一策”推动“问题楼盘”化解。有力应对持续高温天气、台风“梅花”等自然风险。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比增长40%。做好太湖沿线口门调度工作,配合上海抗咸潮保供水。社会治理切实加强。在全国率先建立区域一体化行政执法协同机制,获评全省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暨指挥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群众安全感测评列全省县(市、区)首位。扎实推进区镇村三级矛调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矛调中心。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统筹抓好意识形态、网络文明、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冬奥会、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
我们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充分发挥区政府常务会、区长办公会作用,确保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见实效、不走样。全力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审计、省委巡视等工作,主动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公共领域项目等审计监督。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基层执法规范化,打造“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改革吴江样板。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坚定不移纠治“四风”,区级压减一般性支出超15%。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4件、政协提案235件。“12345”热线等平台受理公众诉求245.98万件,办结245.46万件。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6万条,依申请公开259件,答复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充满考验、极具挑战。这一年,我们政民同心、政企合力,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展现出吴江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无限生机。每一次爬坡过坎,每一次创新攀登,都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都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都离不开所有市场主体和市民百姓的默默坚守、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各驻吴单位、驻吴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吴江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少,主要是:抓住用好示范区、“科创圈带”等机遇的紧迫感还不够强;部分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承载战略使命的重点区域科创平台、人才、项目集聚度还不够;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一些乡村环境整治还不够到位;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本质安全水平还需大幅提升;政府服务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亟待提升,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快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吴江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主阵地,承担着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责任。市委对吴江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战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吴江新实践作了全面部署。为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以及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聚焦“创新发展新高地、生态绿色新典范、城乡融合新标杆、江南文化新空间、共同富裕新样板”目标,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全力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吴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及区委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抓住用好示范区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战略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提升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坚定走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最前列,为新征程上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力争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外贸进出口保持稳定、质效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工业增加值率同口径提升,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大于全市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勇担国家战略使命,坚定走在示范区建设最前列
用好国家、省、市赋予我们的战略叠加机遇,全力增创新优势、塑造新亮点,更好地展现走在前、作示范的责任担当。
加快先行启动区建设。围绕先行启动区规划提优、建设提标、管理提效,完成汾湖“一厅、一城、一片、双镇、多园”规划,集中力量推进苏州南站科创新城、水乡客厅两大核心片区建设,苏州南站枢纽及集疏运系统和综合配套全面开工,加快方厅水院、科创学园、318国道局部改建、桑基鱼塘、“蓝环”吴江段建设。恒力新材料、智能制造星舰项目一期投产,英诺赛科研发楼建成投用。加快建设新型半导体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新型食品产业园、国家级汾湖科创园等高端研发产业片区,做大做强电梯等优势制造业。推进国赵路、鼋荡西岸等片区城市更新,以小片区精品打造提升大片区显示度。支持汾湖申报跨省域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积极争取各级对践行国家战略的支持。
打造苏州“未来城市新中心”。围绕“布产业、聚人气、出形象”,全面落实太湖新城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高水平规划建设太湖新城CBD总部科创区、花港湾、运河科创学镇等重点片区。CBD总部科创区招引优质总部项目不少于8个,签约数字经济项目不少于70个。高标准打造国家级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亨通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争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落户。加快花港湾片区亨通、京东方等项目落地,推进会展中心开工建设,确保市级国资参与花港湾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力争云梨桥畔沿运河景观带开工建设,完成盛家厍老街“微更新”,垂虹人文街区部分完工对外开放。推进吴淞江整治工程,提升太湖大堤、苏州河、柳胥河等沿岸功能品质,实现中帆协长三角帆船运动发展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东太湖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
推进区域一体化。加快构建“北融主城、东接上海、西拥太湖、南联浙江”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化一体化制度创新,复制推广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沪苏湖高铁、通苏嘉甬高铁以及东太湖、苏州湾双隧道等互联互通项目工程进度,加快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积极推进如通苏湖、太湖新城智轨、苏同黎快速化改造、浦港路东延等项目,完成江陵路快速化改造,全面融入苏州“大中环”交通圈。深化示范区电力共融互通,推进吴江(嘉善)特高压变电站4回500千伏线路规划建设。强化与苏州全域、上海、南浔等地协同发展。做好援藏、南北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工作。
(二)发挥民营经济领先优势,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集群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省创新型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优势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做优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七大重点产业,支持企业向集成电路、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细分领域挺进,完成中小企业“小升规”5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推动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超4000亿元,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以上。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启动新一轮“智改数转”,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向中小企业延伸普及,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和工厂10个、省星级上云企业100家,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灯塔工厂”。
推进科教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推进苏州大学未来校区二期建设,争取科技部、教育部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依托苏信学院、吴江中专、丝绸中专等院校,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迭代升级“55352”人才政策体系,引育海内外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300项,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力争新增省级以上人才25位、市姑苏领军人才50位。推进“基金+人才+项目”全链条创新,“苏州湾创投壹号”新增注册规模超150亿元。
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大高企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左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000家、“瞪羚”企业50家,实现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5件。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个,共建研发机构累计超40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年度使用科技创新券企业达100家,积极申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扩大有效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向好态势
积极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大力提振发展信心,扩投资、促消费、畅循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进恒力环企中心、长三角国际新材料产业基地、盛虹储能、迈为光伏新型电池成套设备等243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639亿元。持续强化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加快引进投资大、效益好、产出高的优质项目,确保工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在30%以上。把握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窗口机遇,用好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利好,争取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超40亿元,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大盘子”。发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作用,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推进外资外贸更高水平发展,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以上,引导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更好发挥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吴江综合保税区、盛泽国际贸易集聚区等开放平台作用,在制度、产业、平台联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招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着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和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
充分激发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保持批发零售稳定增长。用好古镇、美丽河湖风光带等特色资源,大力提振旅游、休闲、度假、研学等消费,实现旅游总收入172亿元、增长8%。充分释放养老、育幼、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潜力,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力争6%。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农村闲置住房租赁合作、工业邻里中心发展。大力引进头部商业运营企业,推进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优化商圈服务形态,汾湖高新区建成总长2.5公里的黎里、芦墟2个特色古街区,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建成总长2.8公里的滨湖休闲带、阅湖大道商业街、万象汇商圈3个特色街区。积极发展首店首发、直播电商、夜间经济等新经济,注重促消费活动的拉动作用。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对标世界银行等先进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进“拿地即开工”常态化,政务服务可网办率保持96%以上。持续优化市场准入正负面清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聚焦技术改造、人才集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树立鲜明导向,强化精准“滴灌”,落实落细税费优惠支持、中小微企业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让企业敢干、敢闯、敢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环境。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珍惜用好农村战略空间,加大农村发展资源要素保障,强化现代化管理方式在农村更好运用,高水平做好“三农”工作,打响“江村”乡村振兴品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让农民更富。深入实施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充分发挥好吴江乡村振兴母基金作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置优质资产,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业态结构由租赁为主向多元发展转型、资金收益由储蓄保值向资本增值转型,走好多村联合抱团发展、“飞地”发展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6%以上。争取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800人次,扶持农民自主创业320人。
让农村更美。加快建设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协同打造环澄湖片区田园水乡生活典范,推动环鼋荡国际生态文旅湖区建设,加快完善周边配套,提高市场主体和群众参与度。持续推进美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争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特色精品乡村3个、特色康居乡村65个。加强农村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村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升建设覆盖率达100%,乡村道四级公路双车道比例提升10%。培育“智慧农村”示范村6个。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增“五美”自然村209个。全力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让农业更强。提高农业大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模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同比增长10%以上、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8.1亿元。推动“三高一美”提质增效,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超1.8万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抛荒耕地整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亿斤以上,蔬菜产量32万吨以上、水产品产量5.6万吨以上、生猪出栏10万头以上。
(五)活化利用特色资源,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挖掘用好吴江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江南文化”吴江故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区。
充分彰显文化特色。弘扬吴江企业家精神,大力传承江村“志在富民”文化、吴根越角“和合共生”文化,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企业厚植家国情怀、投身国家战略、热心慈善事业。擦亮同里、黎里、震泽三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品牌,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深化与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合作,加强古镇古村古桥保护利用。保护传承桑基鱼塘、塘浦圩田等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完成江村1936、古桑研学、百桑科普等项目建设,更好展现“最江南”水乡风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吴江文化产业招商中心作用,用好吴江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引进文化企业,新落地文化项目5个以上,新增1家上市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产值200亿元。积极创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杆性打造京杭大集二期、红梨半岛文化湾区等文旅项目。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加快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太湖湾数字文化资产开发项目建设。整合运用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打造“苏小花”“白相里”式的农文旅融合“网红”项目10个,推动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营造文化氛围。以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引领,全面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开展文明乡村群建设和乡风文明试点。放大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体育中心等综合性地标效应,推动苏州湾大剧院打造长三角文化艺术新地标,全年演出及活动不少于200场、观演人数超15万人次。尽早实现吴江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推进程开甲纪念馆、计成纪念馆建设。办好江南文化艺术节、中国攀岩联赛等重点文体活动,推动高品质文化服务进社区、进小区、进乡村剧场,更好发挥文化润民作用。做强“江村书屋”“校园书店”等阵地,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联盟跨地区共建共享,实现“苏州·书仓”项目区镇全覆盖。
(六)厚植生态绿色底色,切实提升美丽吴江建设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算好生态账、经济账、社会账、政治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新路径。
抓紧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高标准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大力开展喷水织造、印染、涂层等“1+1+N”整治提升行动,确保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开展新一轮、深层次“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推进喷水织造行业减量提升,对业态散乱、规模不经济、污水未集中收集治理、排放不达标和无证经营的喷水织机一律淘汰。全面完成印染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处置方案,加快推进盛泽印染产业园等4个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盛泽镇印染污泥填埋场综合治理进度,快速消除环境隐患。推进涂层行业整治提升,削减生产线157条,VOCs排放量降低30%以上。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新一轮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深化大运河沿线综合治理,加强鼋荡、汾湖、王江泾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加大入河排污口和涉磷企业整治力度。加快城南、桃源、七都、盛泽污水厂等改扩建工程。完成56个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项目建设,落实新一轮太湖治理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省考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等目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全域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新增装机容量约250兆瓦。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超200亿元。推动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纺织、印染等产业绿色转型,实现“近零碳”工厂零的突破。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动中新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城市和产业双优融合更新项目,整优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5万亩以上,实现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企业基本清零,坚定走好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门口、办到百姓身边、办到百姓的心坎上,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及性,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稳岗、减负、扩就业并举,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加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提供应届生高校毕业岗位2万个,吴江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支持农民进厂、入园、参与公益性岗位等,实现更好就业。做好产业更新、企业转型过程中相关人员再培训、再就业工作。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和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试行。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提升至1330人。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区统筹管理改革,优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完成新改扩建学校6所,新增学位7470个。优化“一老一幼”服务,实现桃源、同里、平望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验收投用,完成江陵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实施1555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深化“一键吴优”智能养老服务,新开公办普惠幼儿园5所。积极缓解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交通压力,加快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改造老旧小区17个,完成5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成口袋公园21个。
推进健康吴江建设。及时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统筹分级分层医疗服务资源,提升急诊和重症救治能力,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引导居民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影响。大力发展健康事业,推进苏州大学与苏州九院合作、建强附属医院,建设示范区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扩大异地就医业务覆盖面。强化全民健身理念,推动不少于60处学校等单位体育场所有序开放共享,新建便民健身步道10公里,打造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运动+”场景,提升全区国民体质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和公积金扩面提质,深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抓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加强困难群众、群体救助、关爱和帮扶,落实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双拥工作基础。
(八)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敏锐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压实各方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大力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整治,10月底前完成危房解危和餐饮场所“瓶改管”“瓶改电”工作。推进农村道路护栏、标志牌、标线、科技设施等维修提升,完成28.9公里一级公路中分带护栏改造提升,全面巩固农村道路“生命守护”专项行动成效。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保障能力建设,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及有较大影响的事故发生。
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做好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工作,加大对重点房企和建筑企业纾困力度,满足合理融资需求。稳步推进“镇债区管”和融资平台公司压降,加强融资平台合规运营,加快盘活国企存量资产,完成100亿元隐性债务化解任务。积极应对台风等自然风险,全面强化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安全监管,做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保供工作,完善粮库设施和应急物资保供体系。
有效提升现代治理水平。深化平安吴江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治理平台,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创建部级“智慧矫正中心”,全面完成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年工作任务。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发挥三级矛调中心作用,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畅通群众问题反映渠道,力争“12345”诉求按时办结率达100%。扎实推进信访化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我们将始终保持赶考清醒,牢记“三个务必”,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有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突出程序规范和刚性执行。深化政务公开,提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水平。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其他各类监督。坚持高效务实。强化数字化思维,拓宽国际化视野,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强化政务服务、便民服务质效,提升全域综合执法效能,推进更高水平社会治理。坚持廉政勤政。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加大重点领域监管,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一般性、非刚性支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弘扬“清、慎、勤”作风,用干部的辛苦指数、奉献指数换取群众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危中求机敢为先,团结奋斗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信心、勇毅前行、稳中求进,扛重责、谱新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吴江新实践!